走进平罗县头闸镇西永惠村,但见田畴整齐、村居有序,房与房之间的巷道都是水泥路,每家门前种着各种果树,三五家门前一个蓝皮垃圾箱,环境改善,由里到外一起美。
“咱农村的生活环境变化太大了。”村民王兴民说,过去的庄子里脏乱差,私搭乱建,屋后堆着垃圾,屋前围栏养殖。
急百姓所急,想百姓所想。头闸镇大刀阔斧开展环境综合整治,村道硬化、垃圾收集、卫生改厕、河沟清淤、村庄绿化……
“刚开始,家门口都是土路,下雨一脚泥,晴天一身土,后来村上修成石子路,但遇到大风天依旧尘土飞扬。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,出门身上总是干干净净。”王兴民高兴地说,现在西永惠村家家都装太阳能,卫生间也建在了屋里,“大冷天,不用跑出去上厕所,在家里就能洗上热水澡,一点不比城里差。”
去年以来,我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,提升农村“净”界,增加乡村“颜”值。借鉴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在全区31个乡镇、97个行政村开展试点,累计建设美丽小城镇104个、美丽村庄588个。力争到2020年,川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%、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90%,山区明显提高。
如今,走进农村,你会发现,干净整洁的村庄明显增多,村庄内集中收集垃圾的垃圾箱明显增多;垃圾乱倒明显减少,杂物乱放乱堆明显减少,乱搭乱建明显减少,墙体乱涂乱画小广告、小喷绘明显减少;乡村道路、沟渠、庭院绿化率明显提高。
为确保农村环境卫生,各市均与专业保洁公司签约,统一打扫乡镇村庄巷道公共卫生、定时集中转运垃圾,进一步健全村庄公共环境保洁制度,实行“门前三包”。
在彭阳县城阳乡刘河村村头,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有两名头戴小黄帽、身着橘色工作服的保洁人员认真清理路基两侧垃圾。
村民张海桢家门前的水泥路干净整洁,每两户人家的门口立着一个标准的垃圾桶,各级“桶长”各司其职,各类垃圾“各回各家”。
张海桢告诉记者,以前因为倒垃圾不方便,大家经常是往房前屋后、山沟角落里“藏”:“看着脏乱不说,一到夏天气味难闻,蚊虫也多。如今可不一样了,村里每隔五六户人家就有一个垃圾桶,垃圾还讲究‘新扔法’,绿色的垃圾桶是可回收垃圾,灰色垃圾桶是不可回收垃圾。”
“农民卫生意识明显提升,由‘要我干净’向‘我要干净’转变。”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,各地完善村规民约,建立健全环境卫生考评督导制,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共同当“考官”,通过月督查、季评比、攒积分的方式,开展卫生“评比”,激励农户通过积累积分,获得兑换日常生活用品的奖励,争当“流动红旗户”“星级文明户”“笑脸户”,在农户中形成了比积分、夺红旗、争笑脸,家家争上游的浓厚氛围。
截至目前,全区167个乡镇完成了完善村庄布局总体规划,改造危房危窑2.8万户,建成10个特色小镇,120个美丽乡村,65%的村庄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,40%的农户完成厕所改造,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9%。利通区被列为全国19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,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;泾源县建成5个美丽小城镇,泾河源镇被评为全国首批特色小镇,全县美丽村庄覆盖率达91.7%;隆德县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清扫保洁“网格化”管理长效机制,走出一条“合力共建、高效保障、常态治理”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。
“如今的宁夏农村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孝老爱亲宣传画随处可见;邻里之间互帮互助,文明风气日渐浓郁;村规民约上墙,村民议事公开,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。”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如是说。(记者 张 瑛 文/图)
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一角。